【喜迎党代会】音乐学院:用艺术活水“浇灌”教育之花
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,音乐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秉持“德艺互进,道技并重”理念,将打造高水平学科、开展高质量科研、培育高素质人才、提供高效能社会服务为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,着力强化音乐与舞蹈学科专业建设,积极用音乐舞蹈艺术点亮教育之光、服务社会发展,在学科专业发展、师资队伍建设、人才培养质量、科学研究创新、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。
一、党建引领,打造活水之源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音乐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,不断加强党的建设,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。多次获校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”“征兵工作先进集体”“共青团工作标兵单位”等,连续多年获校党建考核“好”等次。
学科专业稳步发展。2022年,音乐学(师范)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。硕士学位授权点方向由1个增加到5个;2023年,与美术学院共同申报一级学科“艺术学”获准招生;2024年获批安徽省首个舞蹈教育专业。
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。近五年共引培博士15人,晋升教授5人,副教授5人,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。
教师专业水平日益提升。获批安徽省高校学术拔尖人才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教坛新秀各1人;2人担任安徽省音协、舞协理事;3名教师参与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。
二、以艺载道,创新育人模式
学院扎实推动“时代新人铸魂工程”,坚持“艺术+思政”的教育理念与“德艺互进,道技并重”的院训,将理想信念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,打造富有音乐特色的育人模式。
挖掘红色资源,打造原创精品。精心打造原创歌剧《向前》,成功入选安徽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下基层演出活动名单,同时入选安徽省高雅艺术进校园、安徽艺术思政大课等项目,已演出18场次,现场观众近2万人次,获得20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报道。原创舞蹈《刘开渠•雕塑人生》演出 40 余场,累计观看10万余人次。
创新育人路径,打造服务品牌。成立淮北师范大学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艺术服务团,先后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251次,为超过200000名观众送去传递正能量的文艺作品,荣获国家级奖励3项,省级奖励16项,4次获批国家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,9次获批团中央专项实践团队以及1次中共中央党校专项和教育部专项实践团队。“红色文艺轻骑兵:点亮‘艺术+思政’教育新路径”获安徽省首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评选优秀案例。团队事迹被《人民日报》、中国教育报、人民网、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报道50余篇。
三、延续师范血脉,造就卓越品质
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、交流活动和教学竞赛。在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大赛、安徽省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、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等比赛中斩获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3项;教师潜心科研,获批教科研项目50余项,其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,安徽省社科联项目3项,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、重点项目4项;在SCI、CSSCI及其他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出版专著15部,教材4部;获批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;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、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、三等奖各1项。
学生专业赛事奖项获得突破。举办系列音乐会、“相山杯”音乐舞蹈比赛、“相山晓音”大学生美育课堂等艺术实践活动,锻炼提高学生专业技能。先后获安徽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3项、艺术展演一等奖4项;器乐合奏《山海万里》、合唱《大鼓镲》分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乙组二、三等奖,实现参加国家级专业赛事获奖新突破。
四、校地协同,坚定文化自信
坚持“五育并举”,推动实践育人,积极参与地方各类文化活动来服务社会。参加安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、安徽省农民春晚、淮北市庆祝建市60周年及庆祝建党一百年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,既丰富了本地群众的文化生活,也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,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与淮北市孙智强名师工作室共同举办美育浸润教学活动,为淮北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教学指导,提升了地方美育教学水平;连续两年举办“美育同心”系列活动,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美育实践活动,为留守儿童带去音乐教育和艺术关怀。
(文图:刘云/ 审核:袁茵/ 审校:樊咫辉/ 终审:张太专)
用户登录